序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有自己的粉絲,使得粉絲經濟逐漸成為這個時代經濟浪潮中的最強音。粉絲經濟的根本就是品牌社群。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社群思維,即必須先透過社交建立起自己的粉絲群,然後才可以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反之,如果沒有粉絲,在未來就必定沒有市場!
無論是粉絲經濟,還是社群思維,最根本內容都是用戶關係管理。大多數企業或品牌都以盈利為目的,往往忽略以忠誠和緊密聯繫作為回報的社會資本。從普遍意義上講,品牌效應必須為企業獲取利潤並贏得消費者的信任—這兩者是最基本的企業需求。說得更具體一些,盈利在會員、積分和各種交易之中產生;信任在粉絲、關係和良好的口碑之中產生。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今很多企業都開始運用粉絲經濟的理論來解決盈利和信任問題。
逐漸興起的自媒體也將成為粉絲經濟中重要組成。在當今個體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時代背景下,一個企業不僅透過傳統的廣告宣傳發出聲音,還能利用不斷走向興盛的自媒體進行傳播。在這樣的品牌機制下,用戶,特別是臉書知名人物也開始透過自媒體的形式進行訊息傳播。
當然,粉絲經濟需要保持持續經營,不可能一蹴可幾。在企業的營運過程中,必然會累積海量的零碎化和移動化的數據,這些數據對細分粉絲、個性化私人訂製等工作會有決定性作用。
粉絲經濟時代的遊戲規則正在改變,以前各個行業總結出來的方式,如今有很大一部分已經不再適用。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傳統廠商將大量的心思花費在通路、代理和分銷等這些冗長且極耗注意力的事情上時,新玩家在最初就已經放棄經銷商的路子,全部都由自己來營運和銷售。兩種做法最大的區別是:傳統廠商基本都是將所有人當作目標顧客,總是竭盡所能地去占領通路,這會造成眾多資源及利潤消耗在通路上。新玩家在最初就鎖定目標客群,然後竭盡所能、集中精力地打造更生動、更鮮活並且富有個性的產品。
後者是一種小聰明,也是一種大智慧。因為任何商品都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在一開始就應該區分銷售市場,然後使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將自己的產品或品牌做大、做強。這就是「粉絲經濟」的操作方法。
這兩年「自媒體」一詞非常流行,根據網絡釋義,它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網絡術語,意指在Web2.0 的環境下,臉書、部落格等網路工具興起,每個人都擁有媒體的很多功能。
自媒體中,近幾年台灣影響力最大的工具就是臉書。自媒體的流行主要是因為臉書的海量用戶所帶來的讓人眼紅的金錢收益,例如插畫家Duncan 因為幽默有趣的圖,讓他累積不少人氣,也帶來不少的收益。我是馬克、溫蒂妮等人也都因為在網路上累積龐大人氣,而開始異業結盟。這些例子都是在向人展示,網路上的人氣能帶來實質收益。在這之後湧現出的「自電商「和「自明星」等概念,純屬換湯不換藥,或許其展現形式有些區別,但其在本質上還是屬於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已經成為開啟另一時代的鑰匙,成為當下經濟成分中最具分量的主流經濟。這個時代,